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面对疫情,202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近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智联招聘发布了《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6月仍有26.3%的应届生在求职;大学生就业市场整体供需增速的差距较明显,需求下降7.1%,求职上升35.2%。在6月份就业困难的应届大学生群体中,本科生的比重最高(65.6%),大专生次之(26.2%)。
从6月份在线岗位的专业需求来看,企业最需要理工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其岗位比重达43.1%。而仍在找工作的大学生专业,理工科毕业生比重只有38.7%。尤其是土木工程与建筑类专业,企业岗位需求比重达9.6%,比6月份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的比重(2.4%)高7.2个百分点。
从6月份就业困难大学生的专业分布来看,会计专业仍在求职的大学生规模最大,占比达11.8%,其次是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8.1%)、计算机科学(7.0%)专业,法律专业的占比也达到了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地方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必须坚定不移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专业优化调整是推动人才供给侧结构改革、高校改革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举措,对于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专业优化调整,将过剩专业、错位专业淘汰掉,为新专业建设汇聚了资源,争取了空间,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筑牢了根基。通过建优建强每一个专业,形成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形成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专业生态体系,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校就业质量报告能够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细化到专业进行分析,深入了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需求,为加快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提供依据。根据就业质量报告反馈,联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本地区毕业生就业总体状况,对接地区、行业、产业需求,从而进一步建立完善高校学科专业、培养层次、培养类型动态调整机制,努力实现本地区高等教育规模和结构的科学配置和布局。
海内教育在就业质量报告的撰写上拥有较强的平台优势,具有实时、细维度的调研监控。实时反馈调研项目的进展情况,根据就业质量调研的特殊性,可以细维度跟踪特定学校、学历、专业的实时情况,大幅提高调研项目效率。客观深入的分析高校就业状况,对高校学科专业就业质量进行精准反馈,同时对学校未来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建议,使报告整体更加科学、更具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