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高校重复设置过热专业
发布时间: 2021-10-27 预览次数:

image.png

专业可以说是每个人学习生涯中的一个十字路口,方向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路径。

<<<<<<<<<<<<<<<<<<<<

学生和家长在专业选择时难免会受到热门度的影响,这就需要高校在专业设置时严格把关,着力避免专业“过热”现象, 勇于开设社会急需紧缺专业及现代新兴专业。



教育部发文

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主管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预警和预测,避免同一区域(领域)大量重复设置“过热”专业。

普通高等学校新增本科专业、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调整专业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拟撤销专业等,需在7月5日-8月6日集中进行备案或审批申请。

从2019年起,避免大量重复设置热门专业成了对高校专业设置的明确要求。扎堆设置过热专业的现象何以形成?破解“过热”难题,该如何下手?

从政策层面来讲,专业设置属于高校自主办学权范畴,但政府部门对其监督、管理、调控工作近年来显得愈发重要。教育部门对各高校专业设置的管控也进一步从微观控制转向宏观管理。

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市场机制是专业设置与调整中极为关键的一环。市场需求直接影响高校的专业设置,经济发展对热门专业人才的需要,会吸引社会资本、教育教学资源的投入,甚至会推动企业主动联合高校开展合作办学等,使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实现彼此适应,推动高校实现专业结构合理化。

然而,市场调控难以避免的存在一些滞后性,如果高校专业设置缺乏系统全面考量和长远科学预测,很容易造成资源的过分堆积和浪费,使其他需要长期投入和支持的专业难以得到更好扶持和帮助。专业作为大学资源配置的最小单元,一旦确立便较难调整,而对市场需求减少的变化响应不及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过热”现象。


从就业监测入手

专家指出,市场对专业设置的反馈与调控作用通过招生与就业两个环节发挥。在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李峻看来,分析一个专业是否出现过热现象,可以看两个数字,一是该专业在不同类型、层次高校中的设置比例;二是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

“如果大多数高校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显著低于其他专业,考研率高于其他专业,就需要警惕专业存在过热风险,需要谨慎进行设置和调整。”李峻说。

就业率、升学率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都是高校就业监测的重要层面,也都会体现在各高校每年度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当中。

海内教育作为一家第三方专业调研咨询机构,与国内百余所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为高校提供一站式全程化的就业与人才培养监测服务。海内教育始终关注每一位毕业生的成长,通过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调研分析,为高校专业设置及专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而有针对性的反馈建议。在追踪调研报告中,可根据几届毕业生的综合数据,将高校内专业划分为“绿牌专业”“黄牌专业”“红牌专业”,直接展现校内各专业社会需求度及毕业生就业顺利度,为高校专业结构的优化提供最为直观的数据呈现,为避免高校专业设置“过热”现象提供客观的数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