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刚毕业不久的2021届高校毕业生来说,就业季已经过去,大部分毕业生已经走向就业岗位,正在积极的融入社会生活。而求职和就业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什么是他们最关心的?找工作过程中他们又有哪些苦恼?需要什么帮助?
近期,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中提到,“十四五”时期就业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新趋势。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劳动力供求两侧均出现较大变化,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对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培养培训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现象进一步加剧,“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
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面对着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多样化人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新产业新行业新业态层出不穷,就业去向日趋多元多样。但由于就业市场信息的滞后乃至缺位,就业统计未能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就业者的个人社会保障不足,种种问题导致求职者面临多重难关。
可喜的是,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若干政策措施,针对各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享受劳动保障公共服务方面的痛点难点问题,提出了优化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经办、加强职业培训、完善生活服务保障等措施。
其中提到,将持续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效率。
建设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提高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化水平。
健全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置。
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
不断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业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作用,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工作机制。就业服务能够促进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平衡、减少摩擦、帮助困难群体就业,为稳定与扩大就业、推动实现充分就业提供了重要遵循。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对于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优化不同部门之间的就业信息共享机制,根据求职者在就业中的多样化需求定向推送就业信息。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立就业信息线上联动体系,实现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即时对接,提高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就业公共服务、创新服务方式的积极性。
海内教育公司专业的数据分析团队与研究团队相结合,通过普调回收数据,根据学校需求进行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紧扣教育部的指导框架完成定性部分的相关分析和对策建议,运用大数据思维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意义,助力国家“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方针真正实现,推动教育大数据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