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梳理职教关键词
发布时间: 2021-10-15 预览次数: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微信图片_20211102170756.jpg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筹划和推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东部提质培优,在中部提质扩容,在西部扩容提质。

这是一个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民族品牌的打造不仅需要高端科学家,更需要高素质的大国工匠。

立足新时代,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建设并发展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才能更好为国锻造良才、铸造精品。

 

 

微信图片_20211102170828.jpg


 

职普融通

教育改革新方向

职普融通概念最早是在2012年由四川省广安市在落实教育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广安市改革发展试验区中试点探索而提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求,进一步健全职普融通制度。

顾名思义,职普融通是指通过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携手合作,在课程共享、学生流动两个层面进行,实现资源共享,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

学生可通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学习体验,特别是在增加对自身了解的基础上,对接受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再进行一次选择,实现“一个入口,两条通道,双向融通”的教育目标。

职普融通是今后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但“职普融通”的必要前提是改革高考制度,完善“职教高考”制度,把分类考试招生作为职业教育招生主渠道,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即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模式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模式。只有当两种人才、两条培养模式并行发展时,更多的学生才会主动转向技术技能成长之路,“职普融通”才能真正毫无障碍地实施。

 

职业本科教育

 

 

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

2019年5月,教育部首次以“职业大学”命名批准了15所高职院校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标志着我国独立建制的本科职业院校正式建立。

作为一种类型教育,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需要有完善的层次和体系。

在纵向贯通上,要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强化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在横向融通上,要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普通教育的有机衔接、协调发展。同时,面向在校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广泛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衔接连通,畅通各类人才成长通道。 

制度保障和体系建设

完善职教高考制度

突出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理念,要落实在制度保障和体系建设上。

长期以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焦虑把学生拦在大学的大门外。

要不断完善“职教高考”制度,把分类考试招生作为职业教育招生主渠道。可通过探索提前招生、贯通培养、增加“职教高考”招生计划等举措,让更多学生通过“职教高考”走进大学,促进教育结构优化。

 

 

 

国家资历框架

 

 

 

 

随着教育大众化、终身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职业教育还存在着教育内部连贯性不强、教育与行业间交融性不畅、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开放性不够等问题,构建“国家资历框架”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国家资历框架”是指用以整理和编排、规范和认可整个国家范围内存在的不同层次和类型资历(如学历、学位、文凭证书、资格证书等)的结构或体系,在保证教育体系整体质量、打通就业绿色通道、实现国际教育资历互认、推进终身学习社会建设的过程中,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资历框架”为学习者提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学习路线图,为职业教育提供以市场实践为基础的质量标准,为用人单位提供以市场使用价值为根本的人力资源配置。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突破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将健全国家资历框架制度,搭建产业人才数据平台,完善专业教学标准,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