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要通过技能发展让学生和劳动者掌握更广泛、更灵活的能力,并且持续更新,这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并且成为终身学习者才能跟上这场巨变。
近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落下帷幕。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功不可没,已为各行各业累计培养输送2亿多高素质劳动者。但是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职业教育仍是我国教育领域的短板。此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对于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问题,助力其进一步改革发展,释放了积极信号。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本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再次强调,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的方式。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人认可职业教育,主动选择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既要纵向贯通、自成体系,也要和普通教育横向融通、协调发展。无论在课程共享还是学生流动层面,都将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资源共享和理念借鉴。职业教育轨道学生与普通教育轨道学生,在升学、求职、工作待遇、职务晋升等方面也将享有更平等的机会。
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已超过2亿人,占就业总量的26%。然而高技能人才仅有500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与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相比仍有差距。随着各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将从职业院校中走出来。
“十三五”期间,我国建立健全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轨”运行为标志,以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为核心,同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相适应的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展望“十四五”,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将加快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技能培养必须在实践中学习、磨炼。实践证明,越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越接近生产一线、越接近实际操作过程,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就越高。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改革教学教法,建好用好各类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际劳动中增长才智、提升技能。
“十四五”期间,职业教育要做好制度建设三件大事:一是建立职教高考制度。依托这一制度,把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专科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内容上、培养上衔接起来。二是健全普职融通制度,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资源共享和理念借鉴。三是健全国家资历框架制度,规定职业教育的学生和普通教育的学生学习成果等级互换关系,进而规定在特定领域两个教育序列的学生都享有同等权利。
未来,在促进体系有效运行支撑条件方面还将加以完善,包括搭建产业人才数据平台,及时准确发布人才需求预测,科学引导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完善专业教学标准,深度开发以职业能力和学业水平为核心内容的专业教学标准,为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和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支持产教融合型企业,探索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校企合作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建立大学培养和在职教师教育齐头并进的双轨制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培训体系;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