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 2023-05-05 预览次数:

职业教育要实现为业务赋智、为师生赋能和为企业赋利的数字化转型目标,必须涉及技术、组织和体系的全方位变革,应从新型基建协同化、教育数据一体化和适应变革敏捷化等三个方面协同展开集体行动。

一、新型基建协同化:夯实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底座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首要任务是夯实技术底座,为推进业务数字化和数据价值化提供优化的技术环境和系统生态。

首先,新型基建任务的协同推进。

职业教育新型基建任务包括新网络、新平台、新资源、新校园、新基地和新安全六个方面:以5G网络全覆盖为目标的职业院校新型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互联互通、应用齐备、协同服务为目标的“互联网+职业教育”新型网络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以虚拟仿真技术为主导的虚实一体化新型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基础设施;以数字孪生可视化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校企双师协同育人为目标的新型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基础设施和以有效防范网络不良信息为取向的可信安全新型基础设施。这六项建设内容相互关联,互相支撑,其中,新网络、新平台和新安全属于底层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是支撑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根基,新资源、新校园和新应用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场景,为职业教育师生提供直接的数字化业务服务。

其次,新型基建主体的协同合作。

职业教育新型基建涉及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和第三方四大主体,应形成“政府牵头、学校主导、企业与第三方组织参与”的治理结构和“政府监督、学校实践、企业服务、第三方组织评价”的协同共建模式。政府投资是职业教育新型基建的主要经费来源,亟待建立教育部门牵头、发改委、网信、财政、金融等部门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保障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与充足的经费投入,同时承担监督管理职责。职业院校是新型基建的需求方,主导学校新型基建的方向和内容,并充分利用新型基建的成果分步实现数字化转型,以及在实践的基础上开展反思性研究,不断优化新型基建内容和流程。企业包括与职业院校合作育人的企业,也包括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和服务的数字技术企业,前者可在校企合作的框架内为新型基建提供资金、场地和设施支持,后者主要为新型基建提供解决方案、技术支持和运维服务。第三方组织负责对职业教育新型基建进行绩效评估。

最后,实现新型基建的思维变革。

新型基建的协同化要求从简单思维到复杂思维的变革,突破线性思维的局限,以关系思维、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推进新型基建,使职业教育新型基建“能够进行联接、背景化、总体化,但同时也能够看到特殊性、个别性、具体性”,能够把职业教育新基建作为整体,同时与其中的每一项建设内容和建设主体内在关联,能从不同维度预设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并能处理新基建过程中经验积累与理性认知双重深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逻辑矛盾。

二、教育数据一体化:破除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数据壁垒

在业务数据化基础上实现数据价值化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思路,其根本前提是相互关联的各类数据一体化,即“通过共享或合并来自两个及以上应用的数据,创建一个具有更多功能的数据服务”,继而构建数据的价值链条和价值网络。

首先,建立职业院校数字化协同运营平台,为师生提供一体化数字业务服务。

通过一体化云原生的数字技术底座,在职业院校内实现全领域、全业务、全人员和全过程的数字化链接,创造一种全新的业务数字化运行模式,提高各类资源的配置质量和利用效率。通过统一门户管理,将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教务/科研系统、线上教学平台、学工系统、校企合作管理系统等不同业务功能的数字化平台或系统统一到数字化协同运营平台。统一数据接口标准,实现多个独立异构系统的数据集成共享,发挥各个专业系统的深度应用优势,避免信息孤岛,打通从招生到就业各个管理环节的数据壁垒,为各个部门之间架设数据共享、有效流通和高效反馈于一体的业务协同生态圈。同时,加强职业院校之间、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建和数据共享,在市场需求分析、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学生管理等核心业务方面建立跨院校、跨业界的信息共享机制。

其次,加强教育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教育数据从资源到资产的价值转化。

对教育数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需做好四个环节:第一,盘点教育数据资产现状。围绕产业链、人才链的需求,聚焦教育链和创新链的改革,以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社会适应性为目的,对各类教育数据进行全面盘点,绘制体现业务强关联的教育数据图谱,让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内的不同主体能直观地、快速查找和使用所需数据。第二,做好教育数据建设规划。职业院校要统一制定数据集成、开发、利用和评价的规划,标准化定义数据规范,保证数据校验与处理需要的数据口径一致,提高数据质量,确保数据可用、能用、易用、好用,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的数据驱动服务模式。第三,规范数据流动共享。建立职业院校内部、院校之间、校企(行)之间的数据共享制度,内容涉及数据共享的目标、范围、程度和过程管理等,逐渐完善教育数据录入、审批、传输、整合、分析、使用和评价等数据共享相关流程规范,强化数据分级分类,明确数据权属。第四,推动数据价值实现。开发使教学、学生管理、招生、就业、职业规划等业务数据图形化的活动策划与效能分析工具,全面提升数字化平台的自动化执行、评估和迭代能力,确保教育数据价值的持续释放。

最后,加强各部门员工的数字化能力培训,提高数字化协同工作效益。

职业院校招生、教学、学工、后勤、人事、网信等各业务部门以及企业相关部门应深度参与数据一体化项目建设,密切配合学校数字化转型工作小组、数字化技术与服务供应企业,选派教师和业务骨干人员参加数字能力培训,提高数字技术运用及改进业务流程的能力,养成数字思维习惯,切实承担业务数字化需求分析、数字化协同办公平台的方案设计和结构功能讨论、数据上传、整合与分析等技术功能的测试演练及数据一体化项目建设验收测试等重要任务,提高跨部门、跨组织的数字化协同工作效益。

三、适应变革敏捷化:完善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响应机制

敏捷化或敏捷性是一个组织管理学的概念,它是组织“实现灵活性和对快速变化的客户需求的响应能力”,也代表了组织“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而“信息技术可以启用和约束组织敏捷性”。数字化转型有利于职业院校追踪产业发展和市场走向,更迅速地响应教师、学生以及企业的需求偏好,快速改进和开发新的职业教育产品和服务。

首先,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调整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响应市场需求的首要观测点。一是坚持质量为本,淘汰布点过多、转型速度慢、人才培养质量低的专业。职业院校要加大力度淘汰不契合区域产业发展趋势、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缺乏高水平专业链群支撑的专业,强化专业的行业特色、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走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专精特新”的专业建设之路。二是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建立区域(省域或跨省)专业建设共同体。搭建专业共同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资源共建、教师共享、课程互选、学生互换和学分互认等方面形成优势资源互补、办学空间共享、教学改革协同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新生态。三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专业数字化转型的新要求,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实验实训设施、校企合作等教学要素进行重新梳理,提高教学要素精准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

其次,重构职业教育业务模式。

针对数字化形塑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形态变化,职业院校应联合企业以合理的成本水平迅速创新并推广职业教育业务模式,从而满足师生员工和市场的需求。一是创新并推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以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升维和全面发展为目标,对接企业生产场景、流程和工艺的数字化改造,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课赛证融通为手段,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以智慧化教育场景改造为抓手,促进学校课程教学、实操实训与行业企业典型生产过程数据互通,实现教学场景可视、双师远程互动、工学有序交替和数据实时监测,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力开发的场景共用、资源共建与数据共享。二是创新并推广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精准实时把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高效开发和配置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教与学的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柔性化。用“虚实一体”的技术融合支撑“理实一体”的内容融合,推动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实景与虚拟等多维度教学空间互动变革。校企专家联合开发立体化的工作手册式、活页式教材,虚拟仿真软件及其教材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设计,形成以信息技术场景、平台和资源为支撑的项目式、情景式、模块化、游戏化和沉浸式教学新模式。三是创新并推广职业教育治理模式。围绕职业教育设置的各种信息平台是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点,疏通职业教育内外各部门的“数据烟囱”,通过数据资源的实时调动、精准匹配和有效整合,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的精准化和智能化。推动信息技术全方位嵌入职业治理流程,开发数据实时监测的“可视化”手段、多元主体协商的“平等化”路径和科学研判决策的“智能化”工具,形成数字赋能多主体协同共治的职业教育治理结构。

最后,优化产教深度合作机制。

数字化转型促进校企间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培训、新业态发展等方面信息的交流互通,也能促进校企内部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外部信息的深度挖掘,实现知识的双向流动和共享学习。一是通过数字化转型拓展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彼此的服务业务。特别是要提升企业深化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改造、咨询服务供给中技术、知识、人才要素的嵌入水平,职业院校深化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核心环节中企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人才要素的嵌入水平。二是政府牵头,利用5G、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建设容量大、速度快、安全性高的校企合作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打造互联互通的校企信息服务平台,在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建立科技人才队伍、优势资源、市场人才供需等关键信息的展示空间和交换平台,解决劳动力市场人才供需失配、技能预测不精准、科技研发信息不对称、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协同合作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糊等难点、痛点问题。同时,通过信息的充分共享,让职业院校和企业掌握实时动态信息,快速寻找到匹配性高的合作伙伴,更好地形成人才培养的共同体、科技研发的联合体和利益分享的共生体。三是提高职业院校和企业的敏捷意识,重视员工和信息对敏捷性的影响。以满足彼此需求和增强竞争能力为价值共识,通过优化校企合作的组织过程和模式来管理包括现代产业学院在内的产教融合模式变革和创新,通过培育强大的动态能力来解决产教融合中的深度不确定性(如技术创新和相关动态竞争产生的不确定性)所需的组织敏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