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学平台的建设思路与策略
发布时间: 2022-11-22 预览次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方式发生了变革,在线教学成为教学常态,在线教学资源的平台经历不同时期的探索后,逐渐成熟和系统化。伴随在线教学的大量开展,平台也暴露出融合度不够、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利用现代技术在泛在学习理论的支撑下进行在线教学平台建设,发挥教师的课程资源建设主体性,建设教学资源丰富、师生互动交流频繁的在线教学平台成为高校教育技术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 在线教学平台的建设思路

在线教学平台是承载在线课程的平台,主要涵盖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安排、课堂执行和在线教学评价。主要目的是有效指导在线教学的开展及教学内容安排。在线教学平台建设已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建设与应用相结合的体系。借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与教育技术,新建或改造在线教学平台,对接不断智慧化改造的多媒体教室、智慧教室等物理空间和多元化发展的“授课通”“互动课堂”等虚拟空间,建立教学、学习和管理三个端口,发挥教师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性作用,建设教学资源丰富、师生互动频繁、“一网两空间三端口”的信息化在线教学平台。


1. 一网

一网即物联网,物联网强调现实生活中各种物件的互联,包含物件之间、人与物件之间、人与计算机之间、人与人之间、物件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之间等各种“主体”的智能互联。物联网技术为人们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能很好地实现“泛在学习”的功能。

2. 两空间

两空间即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学习者面临一个虚实结合的环境,即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在虚实结合的空间里学习者可以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获得随时随地的支持,也可以进行潜在的学习,学习者未能察觉学习过程便可以获取知识。

3. 三端口

教学端。对接不断智慧化改造的物理空间和多元化发展的虚拟空间,教师通过教学端方便快捷地从在线教学平台获取资源进行备课和教学,有序安排教学资源推送,便捷开展教学,教师能够随时进行学情分析。教师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实现创建课程、上传教学资料、分发测验、布置作业、汇总成绩、在线讨论交流等功能。日常批改作业、答疑、发布重要通知等都可以通过平台完成。

学习端。学生通过电脑端和移动端从在线教学平台学习教学计划内的课程,支持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特点和风格进行自适应学习,支持学生跨时间、跨地域答疑讨论和互动交流。学生通过平台能够掌握自身学习效果。学生可以在平台上查询本学期的课程资料、作业题目、提交作业,可以与老师进行在线交流,也可以在平台上完成在线测验等。

管理端。学校督导及管理部门通过管理端能够听课、看课、赏课,掌握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学校资源分布情况等。进行课程评估和教师教学考核以及教学大数据收集、分析等工作。

二、在线教学平台的建设策略

1. 建设满足教学、学习和管理需求的一体化在线教学平台

由学校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牵头,组织专家团队对学校部署的平台进行评估,充分听取一线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意见,结合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整体解决方案,建设适应泛在学习环境下集教师教学、学生自学、信息管理为一体的在线教学平台。平台具备特色性、先进性、开放性和互通性。通过平台,教师可以进行个性化、多模式的课程建设、内容展示,开展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在线测试、批改作业、跟踪统计、移动学习和评测反馈等。学生可以利用平台随时随地学习,将碎片化的时间合理利用起来,完成知识的积累和视野的拓宽;管理部门能够利用平台获取反馈信息,进行教学资源的推送及课程的布局,实现更好地管理。平台须使用简捷、方便、实用,教学、学习和管理统一入口,模块布局科学合理,结构清晰明了。

2. 建设丰富的在线教学资源

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牵头,制订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具体实施方案以及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标准,组织院系和教师完成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并通过开展考核、督查和评优等方式对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鼓励教师逐步将课程基本信息、教学资源上传至在线教学平台,并依托平台开展教学活动。课程基本信息包括课程介绍、课程质量标准、教学日历、教师信息等;教学资源包括电子课件、电子教材、参考文献、教学视频、试题试卷、课后习题等教学材料。建议教师利用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利用平台开展线上讨论、辅导答疑、布置批改作业、测试、考核等。

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可同步进行,可边教学边建设,常建常新,课程建设、教学、学习和评价常态化,最终建成教学资源丰富、师生互动频繁的在线教学平台,实现教师随时可建、学生随时可学、管理者随时可看。

3. 建立“123”推广应用模式

在线教学平台建设离不开有效的推广和应用,否则,又会成为教学资源不全、内容陈旧、弃而不用的信息孤岛。故建立有效推广应用的“123”模式,即一个总体推广策略、两种服务保障、三项推进机制,三者协同才能保障在线教学平台的持续性建设。

(1)总体推广应用策略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制定建设与应用的总体规划,以“一流课程”建设和疫情期间在线教学为切入点,带动所有课程开展线上教学并普及课堂教学信息化。多层次、多方式鼓励教师和学生利用平台改进教与学,最终目的是让平台成为教师教学中的好帮手、好工具,成为学生自我学习的资源库。

(2)两种服务保障

一是做好平台日常的维护、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保障,二是做好在线教学资源建设的技术保障。在线教学资源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专业多、领域广,技术性较强,尤其是课程视频资源制作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录制、剪辑、PPT的编辑和美化,课程建设完成后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平台维护并提供技术咨询。因此,学校可成立一个专门机构,组建专业技术人员,构建在线课程建设中心,主要负责在线课程平台的维护和管理,从而为教师开展在线课程建设和教学提供服务。

(3)三项推进机制

政策和激励机制。完善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师考评体系,应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让教师把课程资源建设作为教学履职的基本要求,把建设的质量和运行效果作为教学绩效的考核点,把信息化环境下教学产出和成果作为教学水平的衡量标志。通过制定政策、项目推进、评奖鼓励、绩效考核等方式推进,吸引和激励教师利用平台开展在线教学资源建设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培训机制。分别从平台操作、如何利用平台进行教学改革、信息技术素养提升三个模块设计培训内容。培训组织形式上既有开放式培训,也有针对某项应用需求开展的专题培训。以教师发展专项培训为例,由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和人事处制订专项培训方案,改进培训方式,定期开展专项培训、教研活动和教育技术学术交流,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素养。在建设过程中树立典型,开展示范,加强经验交流,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研究和创新机制。开展教师教育技术方面的学术交流,以教学需求为导向,挖掘平台功能新的应用点。关注教育技术的新要求和新发展,鼓励教师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将技术进步和学习理论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平台,不断推动平台的创新发展。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加快建设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课堂,迫切要求教育教学技术、方法、条件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支撑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将在线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重点,启动实施了系列课程建设计划,推动了在线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了分层分类的在线教学课程体系。整合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满足教学、学习和管理需求的教学资源丰富的一体化在线教学平台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方式。